恆春「鯨」現8萬5千年前15公尺鯨魚化石!

圖、除了科博館和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這次挖掘團隊中還有師大、文化、中興、成大、東海、亞洲大學及華盛頓高中等學生參與。(科博館提供)

 台灣屏東近期有「鯨奇發現」!在恆春頭溝發掘出一具距今約8萬5千年、全長超過15公尺、完整度高達70%以上的鯨魚化石標本,是目前臺灣發現最大、最完整的鯨魚化石,簡直令人直呼「不可思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士楊子睿說,恆春鯨魚谷地質環境屬於鯨豚喜愛的棲地類型,數十年前都還有商業捕鯨行為,表示這塊海域很可能是鯨豚重要覓食區或繁殖場。

 

 這次挖掘發現歷程一開始是化石愛好者Youtuber「方塊酥」與化石蒐藏家張玉穆先生在屏東恆春頭溝發現鯨魚骨骼殘骸,接獲消息後楊子睿才進行實地考察,團隊赫然發現4根突出地表的肋骨,初步挖掘後,驚喜發現地底大量骨骼密集埋藏。

 

 隨即整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全臺6所大學、1所高中共22名學生及民間古生物修復團隊加入,歷經超過90天的密集挖掘工作,終於在10月將整具化石骨骼帶出地表,從燠熱潮濕的泥地中重見天日。

 

 科博館團隊博士姚秋如表示,鯨魚化石的挖掘和研究需具備地質專業,還得與現生物種比對,著重跨領域的合作。此具鯨魚化石標本全長逾15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保存極佳;頭骨雖只剩後側,但還算完整。

 

 化石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約8萬5千年(晚更新世)的鬚鯨化石,不過尚需進一步清修才能得知更準確的物種訊息。參考現生資料,多種鬚鯨科(Balaenopteridae)大型種類曾在臺灣沿海有擱淺紀錄,可做為比對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