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創辦人蔡智豪與大肚山原生種香楠(左)及海州常山(右)合影。(林盈惠攝)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自2016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復育台灣淺山及海岸森林,堅持嚴謹復育的方式,重現台灣原始森林。他們研究1917年以來的標本和古籍、比對周圍森林,考察地質環境,再透過採集種子、培育苗圃、於樹島種植母樹並由大自然散播種子。一棵樹的成長茁壯到獨立,至少需要投入8年的時間。臺灣山林復育協會靈魂人物創辦人蔡智豪卻對這樣的辛苦甘之若飴,他表示一眨眼就種投入山林植群研究20年,一點都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逝。
蔡智豪為社會服務的動機來自他母親為他貼在床頭的座右銘「做一個有用的人」。他先是投入軍旅,希望能保護家園,卻在擔任生態志工後,發現自己對這個家園知之甚少,而決定報考當時的靜宜生態所,研究大肚山生態,發現大肚山在經歷開墾、人造林及火燒山後,只剩三十幾種原生樹種頑強的生存著,相比於原始森林生態系的維持至少需要108種樹種遠遠不足,這個發現開啟蔡智豪的山林復育之路。
他為了復育大肚山森林,從2017年起與文化大學副教授蘇夢淮一起進行研究,到臺大植物標本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及科博館調查,更閱讀日人及傳教士有關大肚山植物的紀載,最後找到80種原生樹種,又透過找出同時存在八卦山、大坑及火炎山原始林的樹種來推測應該存在大肚山的樹種,共30種,因此判斷大肚山森林應該存在這112種樹種,符合台灣淺山原始林至少108種,至多144種樹種的樣態。
蔡智豪將森林比喻成房間,房間要有功能,就必須有對的家具。現在大眾普遍都知道外來種對環境的危害,但他們不知道原生種也不能亂種,東部的樹不能種來西部,海岸的樹不能種在淺山,也不能整片山丘就只種三種原生樹種,又整個種滿。這樣就像把好幾張沙發都塞進一個房間,房間就沒有功能,床和衣櫥也被排擠掉。種樹應該種母樹就好,再由大自然去調配這些種子應該落在哪,在哪成長,不該人為干涉。
多樣的母樹組合成樹島雖然不大,卻是森林復育的關鍵,陽明山曾受到帝國主義時代大型國際商團的開墾種茶,森林破壞嚴重,原生種僅剩無幾,卻在因陸地火山成為國家公園嚴禁開墾後,靠著少數殘存的野生樹種,原始森林在20年後復甦8成。蔡智豪無奈地分享到,全台學校密集度這麼高,明明可以作為很棒的樹島,讓全台重新遍布原生種,但目前全台學校喬木及灌木叢仍有8成是外來種。
蔡智豪認為在學校種原生樹種一舉多得,一者可以作為樹島,二者可以讓台灣的孩子從小接觸認識台灣原生樹種,不會像現在台灣大人一樣連十種台灣原生樹都舉不出來,三者可以防止外來種的傳播。蔡智豪表示,有些學校曾跟他說,他們的外來種都種在校內,沒有亂種。但根據蔡智豪對台中都會公園的研究,1994年種在公園內的600棵外來種陰香早就擴散到公園外,達到4萬多棵。
蔡智豪表示,種樹過程中,常常被樹的生命力所感動。小樹苗在苗圃成長三年後,就準備好被種到大自然中,接下來的五年儘管有他們人員幫忙除草避免小樹被覆蓋,但仍必須面對乾旱、蟲害和雜草的競爭,看著小樹在困難的環境努力成長並活下來,蔡智豪深深受到激勵,是他在山林復育的志業最大的成就感和動力。
圖、山林復育協會人員種下種子。(林盈惠攝)
圖、第一階段苗圃。(林盈惠攝)
圖、第二階段苗圃。(林盈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