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意識機器》展覽現場(林弈陽 攝)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語音助手到影像生成,AI不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成為充滿藝術潛能的媒材。藝術家葉廷皓深入探索AI及其運作方式,並於近日推出首件以此主題創作的作品《下意識機器》。這件作品試圖揭示人工智慧在資訊處理中的潛在模式,並以詩意且引人深思的方式,探討AI的「幻覺」和「潛意識」。
葉廷皓表示,《下意識機器》旨在讓觀者重新審視AI如何學習與處理數據。與傳統理解不同,作品強調AI生成結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這即是所謂的「AI幻覺」。這一概念取材自科幻作家姜峯楠的觀點——他曾形容ChatGPT如同「一張網路上的模糊JPEG圖片」,看似完整,但細節卻消失或失真。葉廷皓認為,AI的反覆運算和壓縮會導致「潛意識式」的變異,最終呈現出近似但不完全準確的結果。
這樣的模糊性成為葉廷皓創作的靈感來源。他通過裝置藝術和視覺圖像,讓觀者直觀感受AI模型中的「潛藏記憶」與「下意識迷霧」。展覽現場,巨型螢幕不斷播放由AI生成的抽象圖像。每一個影像片段如同從深海浮現的記憶碎片,既熟悉又充滿不確定性。作品引發思考:機器是否擁有類似人類的潛意識?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做夢」的?
然而,葉廷皓的探索不僅停留在揭示機器的運作模式。他認為,AI幻覺也反映出我們人類在理解世界時的局限與偏差。「人類和AI在面對大量資訊時,都必須進行選擇性篩選。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是經過壓縮和篩選的圖像,而非真實全貌。」葉廷皓指出,這種壓縮過程正是人類「潛意識」的本質。換句話說,AI幻覺也揭示了人類自身的「認知幻覺」。
葉廷皓期望,透過此次展覽,觀者能在AI的錯綜影像中感受到介於真實與虛幻之間的「迷離狀態」。他將這種狀態形容為「機器的夢境」,模糊了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讓觀者以全新角度審視我們對科技的理解。這既是一種科幻式的想像,也是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提問——當機器逐漸具備類似人類的認知模式,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自身的存在?
藝術家葉廷皓現場解說(林弈陽 攝)
透過《下意識機器》,葉廷皓為觀者帶來了對機器意識的全新詮釋。這件作品不僅挑戰了我們對AI的既定印象,還試圖讓觀者在「認知的模糊地帶」中,感受到藝術與科技交融所激發的無限可能性。作品展出後引發熱烈討論,成為科技與藝術領域中的焦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