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致未來藝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 藝術不僅是少數人的奢侈品

「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策展人吳麗娟。(林弈陽 攝)

策展人吳麗娟在國美館展出致未來藝術一展,向未來世代傳遞一個重要訊息——藝術不僅僅是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品,而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能夠接觸的心靈養分。這次展覽屬於「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一部分,主要展示了自日治時期到九○年代臺灣藝術家的重要肖像作品,並特別強調了藝術資源的易讀性與教育價值。

 

吳麗娟表示:「策展的目的主要是讓所有大眾意識到對藝術的需求,畢竟展示上很少兼顧教育層面。」她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觀眾不僅能欣賞到藝術作品本身的美感,也能從中學習到臺灣美術發展的歷史脈絡。這種兼顧美學與教育的展覽方式,體現了她對未來世代的深遠期許。

 

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設計之一是「全人友善博物館」(Inclusive Museum)的理念。展場入口處放置了特別設計的「雙視」平面圖,這是一張同時適合明眼人與視障族群共用的導覽圖,展現了展覽的共融精神。吳麗娟認為,藝術應該超越感官限制,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夠平等地接觸與感受作品。這種人性化的設計,不僅在技術上創新,更彰顯了藝術共融的理念。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特別引起民眾注意的是兩幅男子畫像,兩者雖然皆為裸體呈現,但畫面傳達出的情感卻截然不同。策展人刻意將這兩幅畫放在一起,以凸顯其中的對比。一幅充滿憂鬱的氛圍,畫中人物的眼神透露出深沉的孤寂;而另一幅則充滿了生命的喜悅與自在。這種對比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對情感的細膩捕捉,也啟發觀眾思考關於人性、情感與生命的多重面向。

 

吳麗娟在策劃這次展覽時,特別注重「重建」的概念。她認為,臺灣的美術史不應僅僅是一部過去的歷史書,而應是一個不斷被重寫、重新詮釋的過程。通過這次展覽,她希望未來的觀眾能夠更加深入理解臺灣藝術發展的多樣性,並意識到他們自身在這段歷史中的位置。她提到:「我們每一代人都在參與這段歷史的書寫,每一幅作品都是對未來世代的訴說。」

 

這次展覽讓觀眾不僅能感受到藝術的力量,還能通過吳麗娟細膩的策展視角,重新審視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她相信,只有當藝術真正走入每個人的生活,未來的世代才能在這片土地上開展出更加多元且充滿創造力的文化。

 

透過「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臺灣美術不僅僅是對過去藝術作品的展示,更是對未來世代的一份邀請——邀請他們共同參與這場屬於全人類的藝術旅程。

 

「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DIY互動專區-未來藝術。(林弈陽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