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助力原民文化 沉浸式課程深植學生心靈

明廉國小學生在豐年祭活動中展現學習的阿美族樂舞(教育部國教署提供)

 

 為促進原住民族語言傳承,教育部國教署攜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教育局處,全面推動「國民中小學沉浸式族語課程」,不僅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族語的頻率,且將原民文化在自然情境中深植心底。112學年度更擴大辦理,納入社區家庭親子/照顧者共學,成為新課程焦點,助益推廣族語家庭化。

 

 以花蓮明廉國小為例,該校鄰近阿美族Kenuy部落,校訂課程【奇萊我的家】以「沉浸 Kenuy 部落」為主題,融入部落特色,讓學生透過童玩彩繪與創作,深入體驗阿美族文化。豐年祭活動中,學生展現在課程中學到的阿美族樂舞,並透過海報分享部落生活體驗心得,培養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南投縣親愛國小則以賽德克族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結合實作性課程,透過編織藝術啟發學生對藝術創作及族語學習的熱情,並教授口簧琴及族語歌謠樂舞,使學生在「聽」與「說」上更能活用族語。

 

 嘉義縣阿里山國中小融合沉浸式族語課程,以鄒族特色文化為本位課程,讓學生認識鄒族的神話傳說,學習相關辭彙。透過分組合力繪出鄒族傳說的畫作,並用族語介紹;教師更自編鄒族獵人歌曲,引領學生深入了解鄒族獵人文化。

 

 國教署表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表徵。學校透過申請計畫,結合原住民族語相關課程,規劃出符合不同地區學校族群特色文化的課程,激發學生對部落文化的熱愛、關懷且尊重。未來,國教署將持續鼓勵學校傳承原住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母語運用能力,讓沉浸式族語課程在校園與部落中共構文化據點,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親愛國小學生藉由口簧琴體驗賽德克族藝文特色(教育部國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