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爬行類生態風暴! 海龜蛋消失 赤背松柏根面臨滅絕

因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蘭嶼海龜正面臨沙灘產卵地減少的危機(科博館提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生物學研究團隊長期監控蘭嶼爬行類族群,揭示了氣候變遷和人為保育的雙重打擊,對島上生態平衡造成巨大威脅。研究指出,由於全球沿岸棲地消失,蘭嶼海龜正面臨沙灘產卵地減少的危機,而人為介入則導致蜥蜴族群數量急速下降,赤背松柏根等蛇類面臨滅絕風險。

 

 科博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表示,從1997年開始,率領生物學組林展蔚博士、廖鎮磐博士、臺灣大學助理教授周均珈共同參與,經過長期研究,發現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遷對沙灘造成影響,導致海龜無法正常產卵。為保護海龜,1990年中期起,開始有外力介入小八代沙灘,但卻改變了原本以海龜蛋為食的蛇類的食物習慣,轉而掠食蜥蜴蛋,導致蘭嶼爬行類族群結構的崩解。

 

 研究報告指出,赤背松柏根自2001年後以驚人速度掠食蜥蜴蛋,每年數量高達5,000到18,000顆,其中以梭德氏草蜥最為嚴重,每年損失17,589顆蛋。長尾真稜蜥、多稜真稜蜥、斯文豪氏攀蜥、股鱗蜓蜥的蛋也損耗極大,導致蘭嶼島上蜥蜴族群量急遽下降。

 

 相較之下,原本沒有海龜蛋供給的綠島和屏東爬行類群集數量穩定,進一步凸顯了「龜蛋的消失是蘭嶼爬行群集結構改變的主因」。

 

 研究報告警示,雖然赤背松柏根在過去主要在海龜產卵的沙灘覓食,每年卻僅取食約120顆海龜蛋,佔海龜蛋龐大數量的極小部分,但現今島上多數爬行類生物族群數量急速下降,扮演掠食者的蛇類「赤背松柏根」和「臭青公」,未來都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

 

 科博館研究團隊的成果在2023年底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受到國際關注。該研究結合了科博館、臺灣大學、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三方跨國研究團隊的努力,凸顯了長期研究的價值,為生態多樣性保育提供了重要基礎。

 

 黃文山呼籲,保育策略需綜合考量整個生態系,單一物種保育不足以維持平衡。他提到,在評估蛇類掠食行為後,讓蛇類掠食者適度取食海龜蛋可能有助於整體生態保育。

 

 科博館研究團隊進一步分享,未來的保育策略需注重全面性角度,並強調長期研究調查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的重要基礎。由於保育資源有限,能夠長年進行的研究格外珍貴。該研究成果在科學界獲得突破性的認可,不僅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還受到Science雜誌的專文報導,引起國際媒體廣泛關注。

 

蘭嶼島上的長尾南蜥族群量急遽下降(科博館提供)

 

科博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前排中)率領團隊,展開蘭嶼爬行類群集動態的長期監控(科博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