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農會菇菇捏呀捏活動(左2起)館長柯義雄、博士周文能、博士陳哲志及專員梁敦淯(譚宇倫 攝)
臺中市霧峰農會於7月22日在「霧峰菇類產學館」舉辦一場獨特的菇類黏土手作活動,增進師生互動,提升學生專業度,並讓大眾更認識這神祕的真菌世界。館長柯義雄表示,菇館屬於公益性質,致力推廣菇類知識,讓更多人受益。菇類在霧峰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希望成為產業和學術交流的橋樑,讓菇類的研究能夠惠及在地社區。
專員梁敦淯表示,這項活動是針對菇類的黏土手作活動,學生們一邊動手製作菇類模型,一邊聆聽介紹和探討菇類的特徵。透過實際製作過程,讓學生獲得更多樂趣,並加深對菇類生態的了解。平常他們主要研究菌類,此次活動也與觀光部門合作,讓學生將專業知識貢獻於公眾,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
科博館周文能教授表示,現今菇類採集和鑑定的活動相對減少,因此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能吸引更多學生對菇類產生興趣。他強調,黏土模型是為了做鑑定物種、調查及記錄,而黏土模型也可以很好地呈現菇類的不同形態,進一步引發人們的興趣。他們希望通過教導採集鑑定和製作標本,讓大眾對菇類有更深入的認知,並了解土地回饋的恩澤,甚至將菇類開發成食譜,融入日常生活。
博士陳哲志說,透過活動,這些學生成為了種子教師,他們將所學帶回學校,與學弟妹分享菇類的構造和特徵,豐富課堂內容,並進一步拓展對菇類的認識。臺灣擁有豐富的菇類多樣性,並有可能發現新的菌種,這些研究成果將對產官學有所貢獻,也能促進菇類產業的發展。
這場菇類黏土手作活動讓大眾更深入了解真菌的神祕世界,尤其對於一般民眾而言,菇類的生態和栽培等方面的知識可能鮮少。而透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增加大眾對菇類的興趣,也為真菌研究和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
博士丁柏瑜(前排左1)、陳哲志(後排右3)及帶領學生體驗菇類的模型製作(梁敦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