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泰安鄉永安部落領袖楊忠義(左)在開幕式上以族語祈福(陳榮華 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8月1日「原住民族日」隆重推出「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展覽活動,並宣示成立「科博館原住民族科學中心」,以向原住民族致敬,展示他們在科學領域的重要貢獻。
此次系列展覽是在教育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支持下,由科博館攜手國立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共同策劃。包含「mita kwara Genzyuminzok:在科博館看見原住民族」和「ke’na 'Tayal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兩項微型展,以及其他10項原住民族科學活動,希望透過這些展示和活動,讓大眾更加了解並尊重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知識。
在開幕式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專門委員瑪勒芙勒芙‧杜妲利茂分享了原住民族日的由來,強調透過正名運動,喚醒原住民族的意識。立法院委員高金素梅則呼籲持續推動原住民文化、性別平等概念,以增進社會的包容與尊重。
焦傳金館長表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開館至今近40年,一直與原住民友人合作推出多項特展和教育活動。今年正式成立的「原住民族科學中心」是受到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的全力推動,而科博館的「原民長」由研究原住民族社會文化多年的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叔倬博士擔任,將持續推動原民科學人才、資訊傳播、教育活動等發展。
策展人陳叔倬表示,微型展中展示許多動植礦物的命名使用原住民各族族語,讓這些動植礦物也能「說族語」,並表達族語代表的意義。例如,「北投石」以凱達格蘭語的「女巫(pataw)」為名,蝴蝶「臺灣寬尾鳳蝶」以泰雅族語的「首領(maraho)」為名,還有新物種「臺灣柄胸蚊獵椿象」以阿美族語「愛吃小孩的巨人(alikakay)」為名。這些科學家透過接觸原住民族文化,成為原住民科學家,彰顯原住民在各地環境適應數千萬年的智慧。
教育部於2021年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將全民原教入法,促進各界認識、尊重原住民,提供各年齡人士學習原住民族語言、歷史、文化的機會,科博館作為公眾社教場所,也積極參與其中。
今年8月起,科博館將舉辦多項原住民族科學活動,包括「吉娃斯愛科學卡通放映會」、南島語族紀錄片放映會、原住民族科學工藝學習營、原住民族植物智慧學習營、幼兒原力體驗營、原住民族展廳深度導覽、原住民族繪本說故事等活動,提供大眾豐富的原住民族科學知識學習饗宴。
這次展覽和活動的舉辦,不僅是向原住民族表達敬意,更是希望透過科學和教育,延續原住民族的美麗文化,並尊重、包容、推崇各族族語的多樣性,共同促進台灣的文化多元與進步。
科博館成立原民科學中心 科博館館長焦傳金(左5)、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左7)、栗縣泰安鄉永安部落領袖楊忠義(右9)、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右8)及多位嘉賓出席開幕(陳榮華 攝)
策展人陳叔倬博士向觀眾講解微型展內容(陳榮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