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詮釋!維多利亞時代版魔笛在台中歌劇院登場

圖、左起島田彌六、共同導演呂克.德維特、藝術總監邱瑗及指揮洪毅全合影 (譚宇倫攝)

  莫札特歌劇《魔笛》12月15至18日在台中歌劇院登場,由南非視覺藝術大師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執導,以獨特的炭筆素描動畫手法創作《魔笛》趣味背後的深厚寓意。藝術總監邱瑗表示,肯特里奇執導的《魔笛》版本,將老少咸宜的童話劇情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更是獨特的詮釋版本。

 

  《魔笛》由亞洲知名指揮家洪毅全、執行導演島田彌六(Miroku Shimada)全程參與排練,島田彌六表示,即便歌手們在排練前都曾觀賞過往的演出影片,但同一幕在不同歌手組合的詮釋下,依然巧妙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魔笛》共同導演呂克.德維特(Luc De Wit)說,《魔笛》在1791年寫成,這次製作將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時代,為啟蒙運動及攝影發明的年代。啟蒙有把光帶入黑暗中,從無知變成有智慧的涵義;舞台上的蛇腹攝影機以負片、正片交替成像,有時是照相機,逐格把角色的旅程記錄下來,有時候是投影,呈現故事發生的地點、以及角色的內心世界。舞台設計由肯特里奇親手繪製,隨著劇情越來越深入,景片會像閘門一樣層層打開。

 

  呂克.德維特指出,在維多利亞時代,皇家地理學會派人去全世界施行殖民主義,《魔笛》裡大祭司就像殖民主義者,定義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啟蒙,向公主帕米娜展示何謂真實時,呈現的影像是犀牛被殺害、倒在地上,就像殖民主義者說要把文明帶到世界上,手段卻是入侵其他的國家;而王子的旅程,就是用音樂帶來和諧、帶來和平。

 

  指揮洪毅全說,莫札特年輕時接近海頓古典主義的風格,到開始創作歌劇的時候,多了浪漫主義的風格,和貝多芬、舒伯特相近;早期莫札特的歌劇類似羅西尼,非常喜歌劇(Opera buffa)風格,但是到《魔笛》的時候,更像是一個歌唱劇(Singspiel),結合了各種歌劇的形式,對歌手的要求也不一樣,是莫札特創作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