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全人友善服務發表暨專業交流座談 探討台灣藝術文化新視野

民眾體驗「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展場情形。(館方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自今年9月7日起推出以「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為主題的展覽,作為「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第二階段的重要展區。此次展覽呼應「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政策方向,並結合新博物館學「以人為本」的理念轉向,聚焦前瞻計畫所購藏的臺灣人物畫作,強調藝術資源的易讀性與文化近用性,並展示14件精選作品。展場內設有觸摸輔具、口述影像、手語導覽及點字等多元文化近用資源,打造無障礙的藝術欣賞平台,為不同需求的觀眾提供多層次的美術館體驗。

 

為推廣文化近用與博物館全人友善服務,國美館於今(28)日在302展覽室舉辦了「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全人友善服務發表暨專業交流座談會,邀請各地藝文館所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討文化近用的實踐經驗與未來發展方向。

 

國美館副館長汪佳政表示,國美館秉持「博物館無界限、藝術無障礙、全人友善」的服務理念,十年來於文化近用的實踐中積累了豐碩成果。本次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不僅呈現美術館在重建臺灣藝術史上的研究與典藏成果,更以文化共融為主軸,展現博物館在推動文化平權、共融展示上的不懈努力。汪副館長進一步強調,期望透過本次座談,促進文化近用議題的專業交流與未來發展,共同為更多元、友善的文化環境而努力。

 

策展人吳麗娟則分享了在策展過程中,對不同族群需求的觀察與持續精進專業的心得。此次展覽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細緻的選件,挑選出與過往展覽風格迥異的作品,以反映國美館在特殊需求服務上的具體實踐,特別著重視障服務的細膩展現。吳策展人表示,透過這樣的展示方式,希望以公眾展覽的形式來傳達全人共融的理念,呈現一個更細膩、細緻化的博物館教育展示,達成「全民的、全人的、全鄰的」文化普及願景。

 

自2013年起,國美館擔任文化部「視障服務示範館」,積極推動文化平權與多元共融服務,針對視障、聽障及其他特殊需求族群的觀眾,開創出全新的文化近用與博物館展示模式,並提出「全人友善博物館」(Inclusive Museum,簡稱I M)理念。此次座談會不僅分享國美館在全人友善服務上的累積成果,並重申了「不僅服務弱勢,更促進多元族群相互理解」的核心精神。

 

此次座談以「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為主題,深度探討博物館的文化平權策略。國美館曾於2019年舉辦首屆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共同交流各國在文化平權與共融服務上的前沿經驗。此次座談會則更聚焦博物館領域的專業互動,探討如何透過軟硬體設施的整合,滿足各族群觀眾的多樣需求,推動博物館服務更加全面與細緻化。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展覽及專業座談,正是國美館十年來全人友善服務努力的濃縮呈現。透過這場展覽與座談,國美館不僅展現其在文化平權與多元共融服務上的深耕成就,更希望藉由與國內外博物館專家的對話,推動更多文化機構積極參與文化近用與平權服務的推廣,攜手共建一個更具包容性與平等性的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