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國中學子走入「犁頭店」 溯源南屯文化根脈

大墩國中師生走訪萬和宮廟宇建築和古文物典藏(校方提供)

 

 臺中市南屯區昔日被稱為「犁頭店」,是臺中市的發源地。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清朝年間因農具製作店鋪的聚集而形成聚落,得名「犁頭店」。3月2日,大墩國中以「犁頭店的孩子」為主題,透過實境解謎,遊戲、闖關、觀察、訪談等一系列活動,帶領學生深入認識家鄉發展的源頭,探索南屯文化的根脈。

 

 這場豐富多元化的活動,讓學生們在遊戲中學習。他們透過實境解謎尋寶遊戲的方式,認識了穿山甲的英文名稱「pangolin」,並了解南屯區「穿木屐躦鯪鯉」的來歷。他們穿梭於廟宇雕刻、地磚、以及牆壁彩繪等處,尋找著保存在當地文史中的藝術巧思。透過線索,他們發現南屯僅存的慶龍犁頭店老打鐵舖的祕密,並訪問蔡慶隆爺爺,深入了解南屯老街的發展史以及打鐵店的昔日演進。當學生們第一次看到「犁頭」的原貌時,無不感到驚奇。在走讀的過程中,他們專心解謎,仔細研究古地圖,並聆聽文史研究者林榮梓老師講述羅漢腳的故事以及憨番扛廟角的歷史典故。他們還參觀了萬和宮的廟宇建築和古文物典藏,並且品嚐當地南屯老街的美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融知識於娛樂之中。

 

 師生們紛紛表達對家鄉歷史的好奇與驚嘆。學生李賢駿說:「曾經聽媽媽說,我們居住的南屯叫做犁頭店,今天終於知道犁頭原來是一種鋤頭」。曾昀勻同學說:「原來打鐵店是拜李鐵拐。典故真有趣!」學生圖書館長涂榕方也分享,每年端午節,南屯區公所都會舉辦穿木屐躦鯪鯉活動,讓人們在享用肉粽並品嚐麻芛的同時,了解到「鯪鯉」原來就是林老師所提及的穿山甲。在萬和宮附近,有許多犁頭與穿山甲的圖案隱藏其中,她打算帶家人前去尋找。

 

 大墩國中校長徐秀青表示,學校積極推動國際教育與閱讀教育,同時也注重讓學生認識在地傳統文化,傳承今昔的文化特色。她強調,閱讀不僅僅是從書本中獲取知識,更要走出教室,深入了解身邊的文化寶藏,開啟學生對世界的探索之旅。

 

 這次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家鄉歷史文化的機會,也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南屯文化的魅力。通過這樣的活動,大墩國中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文化探索的大門,讓他們更加了解和珍愛自己的家鄉。

 

大墩國中帶領學生深入認識家鄉發展的源頭,探索南屯文化的根脈(校方提供)